2003年1月1日 世界和平日文告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

和平於世(和平通諭)
一份永久的承諾

1.大約四十年前,在1963年4月11日(聖週四),教皇約翰二十三世在通諭發表了他的史詩《大百科全書》。我尊敬的前任將在兩個月後去世,他向“善意的所有人”致辭,他在《百科全書》的第一句話中總結了他的“人間和平”的信息:“人間和平,只有忠實遵守上帝所下的命令,每個時代最渴望的渴望,才能牢固地建立和維持”(引言:AAS,55 [1963],257)。

在分裂的世界說和平

2.約翰二十三世所寫的世界當時處於一種混亂的深遠狀態。二十世紀始於人們對進步的期盼。然而在六十年之內,同一世紀產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破壞了極權主義的製度,給人類帶來了無盡的苦難,也是教會歷史上最大的迫害。

1961年,在和平通諭發佈前兩年,柏林圍牆建立,不僅使該市的兩個部分相互分裂,而且彼此對立,並提供了兩種理解和建設塵世之城的方式。在相互猜疑和互不信任的氣氛中,生活在隔離牆的一側和另一側將遵循對立規則所規定的不同模式。無論是從世界觀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沃爾都穿越了整個人類並滲透了人們的心靈,造成了似乎注定要無限期延續的分裂。

此外,就在《百科全書》出版的前六個月,以及第二屆梵蒂岡理事會在羅馬開幕之際,世界已處於古巴導彈危機期間的核戰爭的邊緣。通往和平,正義與自由世界的道路似乎被封鎖。許多人認為,人類被譴責在這種“冷戰” 可危的條件下無限期地生活,以期寄希望於侵略行為或事故都不會引發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戰爭。可用的原子武庫意味著這樣的戰爭將危及人類的未來。

和平的四大支柱

3.約翰二十三世教皇不同意那些聲稱和平是不可能的人。憑藉他的《大百科全書》,和平–一切艱鉅的事實–敲破了隔離牆和所有其他分隔牆的兩側。《百科全書》向每個人講述了他們屬於一個人類家庭的情況,並向世界各地的人們闡明了他們在安全,正義和對未來的希望中生活的共同願望。

約翰二十三世以深刻的直覺為特徵,從人類精神的四個確切要求中確定了和平的基本條件:真理,正義,愛與自由(參見同上,I:lc,265-266)。如果每個人不僅真誠地承認自己的權利,而且自己對他人的職責,真相將建立和平。如果在實踐中每個人都尊重他人的權利並切實履行對他人的職責,那麼正義將建立和平。如果人們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並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擁有的東西,尤其是他們所擁有的思想和精神的價值,那麼愛情將建立和平。自由 如果人們為此目的選擇方式,並為自己的行動承擔責任,它將建立和平並使其繁榮。

以信仰和理性的眼光看待現在和未來,Blessed John XXIII看到了工作中更深的歷史潮流。事物並不總是表面上看起來的樣子。儘管有戰爭和戰爭傳聞,但在人類事務中還有更多工作在進行,對教皇而言,這似乎是精神革命有希望的開端。

對人的尊嚴和不可剝奪的人權的新認識

4.約翰二十三世寫道,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參見同上,I:lc,267-269)。殖民主義的終結和新獨立國家的崛起,工人權利的保護,婦女在公共生活中新的受歡迎的出現,都證明了人類確實已經進入了其歷史的新階段,其特點是“堅信所有人都因其自然尊嚴而平等”(同上,I:lc,268)。教皇知道世界上許多地方仍然在踐踏尊嚴。然而,他堅信,儘管形勢嚴峻,但世界越來越意識到某些精神價值,並日益對和平這些支柱的含義-真理,正義,愛與自由-敞開懷抱(參見同上,I:lc,268-269)。為了將這些價值觀帶入當地,國家和國際生活中,男人和女人越來越意識到,他們與上帝的關係是一切福祉的源泉,必須成為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堅實基礎和至高標準( cf.同上。)。教皇堅信,這種不斷發展的精神直覺將對公眾和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

看到在國家內部和國際層面上出現的對人權意識的增長,教皇約翰二十三世抓住了這種現象的潛能,並了解了其改變歷史的獨特力量。後來在中歐和東歐發生的事情將證實他的見識。他在《百科全書》中講到,通往和平的道路在於捍衛和促進基本人權,這是每個人都享有的,這不是因為不同的社會階級所給予的利益或國家所承認的,而僅僅是因為我們的人性: “任何人類社會,如果要有秩序,有生產力,就必須奠定這一原則的基礎,即每個人都是一個人,也就是說,他的本性具有智慧和自由意志。確實,正是因為他是一個人,他才有權利和義務,從他的本性直接而同時地流動。而且,由於這些權利和義務是普遍的和不可侵犯的,因此它們不能以任何方式被放棄”(同上 (259)。

歷史將很快表明,這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想法;這個想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受到信念的鼓舞,即每個人在尊嚴上都是平等的,因此社會必須適應其信念,人權運動很快興起,並為當代歷史的重大動力之一-尋求自由提供了具體的政治表達。作為和平工作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些運動幾乎出現在世界的每個地方,有助於用更民主和參與性的政權取代獨裁政體。他們在實踐中表明,只有遵守尊重人心的普遍道德法,才能實現和平與進步(參見約翰·保羅二世,致聯合國大會的講話,1995年10月5日,第3號)。

普遍的共同利益

5.在另一點上,特里斯的佩斯姆也表現出預言,因為它著眼於世界政治發展的下一階段。由於世界變得越來越相互依存和全球化,必須在國際層面上解決人類的共同利益。這是正確的,教皇約翰二十三世教,說話“的普遍共同利益”(在Terris海洋和平, IV:LC,292)。這種演變的後果之一是明顯需要國際上的公共機構具有促進普遍公益的有效能力;教皇立即繼續說,通過脅迫,但只有在各國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建立不能建立的權威。這樣一個機構必須以“承認,尊重,維護和促進人的權利”為基本目標(同上,第四:lc,294)。

因此,毫不奇怪,約翰二十三世對成立於1945年6月26日的聯合國組織充滿希望和期待。他認為聯合國是維持和加強世界和平的可靠工具,他對1948年的世界和平表示特別讚賞。他認為《世界人權宣言》“近似於建立國際社會的司法和政治組織”(同上,第四:lc,295)。他實際上是在說《宣言》提出了道德基礎,在這個道德基礎上可以繼續發展以秩序而不是無序,對話而不是武力為特徵的世界。他建議聯合國組織大力捍衛人權是發展聯合國促進和維護國際安全能力的不可或缺的基礎。

不僅很明顯,教皇約翰二十三世關於為人權,自由與和平服務的有效國際公共權力的願景尚未完全實現,而且事實上,國際社會仍然對尊重義務感到猶豫並執行人權。這項責任感觸了所有人基本權利,不包括可以導致歧視和不公正形式合理化的任意選擇。同樣,我們目睹了發達社會正在促進的一系列新“權利”(新繁榮和新技術的結果)與其他更基本的人權之間仍存在著令人震驚的鴻溝,特別是在不發達狀況下。例如,我在這裡考慮的是食物和飲用水權,住房和安全權,自決權和獨立權,但這些權利仍遠未得到保障和實現。和平要求迅速消除這種緊張局勢並及時消除這種緊張局勢。

還需要觀察到另一點:國際社會自1948年以來就擁有人的不可剝奪的權利憲章,但它通常沒有充分堅持相應的職責。這是責任是建立在其中限制權利必須包含在為了不成為隨意性的運動。對普遍人類義務的更多了解將極大地有益於和平事業,將其建立在共同承認秩序的道德基礎上,而這種秩序不取決於任何個人或團體的意願。

新的國際道德秩序

6.儘管如此,儘管有許多困難和挫折,但在過去的四十年中,為執行教皇約翰的崇高遠見取得了重大進展,這仍然是事實。全世界各國都有義務尊重人權觀念的事實表明,道德信念和精神完整性的工具多麼強大,這在良心革命中具有決定性作用,而良心革命使1989年的非暴力革命成為可能,歐洲革命使歐洲流離失所共產主義。儘管扭曲了作為許可證的自由概念繼續威脅著民主和自由社會,但自從《和平通諭》以來的40年中,這無疑是很重要的。世界許多地方變得更加自由,國家之間的對話與合作結構得到了加強,全球核戰爭的威脅得到了有效遏制,而核戰爭對約翰二十三世極為沈重。

大膽,但與所有的謙卑,我想建議,教會的1500年歷史的教學和平為“ tranquillitas ordinis -秩序的安寧”為聖奧古斯丁被稱為(德Civitate棣,19,13),《和平通諭》將其帶入了四十年前的新發展水平,它與當今世界,國家領導人和個人都息息相關。世界事務中存在嚴重的混亂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仍然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樣的命令可以代替這種疾病,這樣男人和女人就能生活在自由,正義和安全中?而且由於世界在混亂中仍然以各種方式(經濟,文化,甚至政治)“有序”地組織起來,因此又出現了另一個同樣緊迫的問題:這些新形式的世界秩序正在展現什麼原則?

這些深遠的問題表明,世界事務中的秩序問題,即正確理解的和平問題,不能與道德原則問題分開。這是另一種說法,即和平問題不能與人的尊嚴和人權問題分開。這是《和平通諭》教授的永恆真理之一,我們很容易記住和反思這一四十週年。

這難道不是對所有的時間,共同為人類的價值調整機制的一個新的憲法的組織工作,我LY作為他們的全面發展,真正能夠保證人民之間的和平與和諧,以及?但是,不要誤會。這並不意味著要編寫一個全球超級國家的憲法。相反,它意味著已經存在的持續和深化的過程可以滿足對行使政治權威,甚至國際政治權威的參與方式以及在公共生活各個層面上的透明度和問責制的幾乎普遍的需求。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對自己所相信的善良深信不疑,他呼籲整個世界對公共生活和公共權威抱有更崇高的眼光,即使他大膽地挑戰世界,要超越當前的混亂狀態去思考。與人類尊嚴相稱的新形式的國際秩序。

和平與真理之間的紐帶

7.與那些認為政治是脫離道德,僅服從黨派利益的必要境界的人相比,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特里斯的佩塞姆概述了人類現實的真實圖畫,並指出了通往所有人更美好未來的道路。正是由於創造了具有道德選擇能力的人,所以沒有任何人類活動發生在道德判斷的範圍之外。政治是人類的活動。因此,它也受到特殊形式的道德審查。國際政治也是如此。正如教宗寫道:“支配個人的生活和行為同樣的自然規律也必須規範彼此的政治團體的關係”(和平於世, III:LC(279)。那些以為國際公共生活發生在道德判斷領域之外的人,只需要反思人權運動對剛剛結束的二十世紀國家和國際政治的影響。在《百科全書》的教義中預見到的這些發展,果斷地駁斥了這樣的主張,即國際政治必須成為道德法律不可動搖的“自由區”。

當今,在中東和聖地的嚴峻形勢下,也許沒有比現在更明顯需要正確使用政治權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痛苦的相互排斥,無休止的暴力和報復行動的累積影響,粉碎了迄今為止就所涉實際問題進行認真對話的一切努力。國際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衝突加劇了局勢的動盪。在那些負責任的人在使用權力和確保人民的福利的方式上進行一場真正的革命之前,很難想像如何在實現和平方面取得進展。每天使聖地動盪並造成衝突的力量的殘酷鬥爭,這些力量影響著中東的近期發展,這清楚地表明了對出於堅定信念的男人和女人的需求,將在尊重人的尊嚴和人權原則的基礎上堅定執行政策。這種政策對每個人都比持續衝突更具優勢。可以根據這個真理做一個開始,這個真理肯定比宣傳更為自由,特別是當這種宣傳掩蓋了不可接受的意圖時。

永久和平的前提

8.和平工作與尊重真理之間有著不可磨滅的聯繫。提供信息的誠實,法律制度的公正性,民主程序的開放性使公民有安全感,願意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以及渴望進行真誠和建設性的對話,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和平的真正前提。永久和平。只有當事各方共同履行聯合承諾時,區域和國際政治首腦會議才為和平事業服務。否則,這些會議可能會變得毫無意義且毫無用處,結果是人們越來越少相信對話,而越來越信任使用武力來解決問題。國家和政府領導人必須認真評估做出的承諾而未能兌現的對和平的負面影響。

條約必須遵守,說一句古老的格言。如果在任何時候都應遵守承諾,那麼對窮人的承諾應被認為具有特別的約束力。對他們而言尤其令人沮喪的是,他們對諾言的任何違反信仰的行為對他們的幸福至關重要。在這方面,未能在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領域中作出承諾是一個嚴重的道德問題,並進一步突出了世界上存在的不平衡現象的不公正性。貧窮造成的苦難與信任的喪失加重了關係。最終結果是絕望。對國際關係的信任的存在是具有根本價值的社會資本。

和平文化

9.最後,和平是沒有本質的約STRUC功能,但有關的人。某些和平,司法,政治,經濟的結構和機制當然是必要的,並且確實存在,但是它們的產生,除了歷史上男女不斷積累的無數和平手勢的積累的智慧和經驗之外,希望而不是灰心。和平的姿態源於那些首先在內心深處促進和平的人們的生活。在那些締造和平的人中,他們是內心的工作,也是理性的工作(參見太5:9)。當人時和平的姿態是可能的充分欣賞他們生活的社區維度,以便他們掌握自己社區和整個世界中事件的意義和後果。和平的姿態創造了和平的傳統和文化。

宗教在促進和平姿態和鞏固和平條件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它專注於適合自己的事物,它將更加有效地發揮這一作用:關注上帝,促進普遍兄弟情誼和人類團結文化的傳播。在對和平的祈禱日,我在阿西西2002年1月24日晉升上,涉及許多宗教的代表,都有這個目的。它表示希望通過傳播精神和和平文化來培育和平。

《和平通諭》的遺產

10.有福的教皇約翰二十三世是一個不怕未來的人。他對上帝和人類的深切信任使他保持了樂觀的態度,這兩者都源於他成長的堅定信仰氛圍。他對普羅維登斯(Providence)的信任感動了他,即使在似乎是永久性的衝突局勢中,他也毫不猶豫地召集了當時的領導人以嶄新的世界觀。這就是他留下給我們的遺產。在這個2003年世界和平日,讓我們所有人下定決心,持同樣的觀點:相信慈悲而富有同情心的上帝,它使我們成為兄弟般的兄弟;對我們這個時代的男人和女人充滿信心,因為像其他每個時代一樣,他們在自己的靈魂中帶有上帝的形像。以此為基礎,我們可以希望在地球上建立一個和平的世界。

在人類歷史新的一年之初,這是自內心深處自發產生的希望:以每個人的精神,新的奉獻精神將獻給《和平通諭》的崇高使命四十年前向所有善意的男人和女人提出。百科全書稱為“巨大”的任務是“在真理,正義,愛與自由的搖擺與指導下,在人類社會中建立新的關係”。教皇約翰指出,他指的是“一方面在個人公民之間,在公民與其各自國家之間,在國家之間,以及最後在個人,家庭,中間社團和國家之間,以及另一方面在國際社會之間的關係”。他總結說,“按照神聖的既定秩序實現真正的和平”是“最崇高的任務”(《和平通諭》,V:lc,301-302)。

《和平通諭》成立40週年之際,是回到約翰二十三世教義預言的適當時機。天主教徒將知道如何在這一年中慶祝這一周年紀念日,我希望這些倡議具有普世性和宗教間性,並向所有衷心渴望“突破壁壘,加強宗教信仰的人”開放。彼此相愛的紐帶,學習彼此了解並寬恕那些做錯了事的人”(lc。,304)。

我伴隨著這一希望向全能之源的全能上帝祈禱。願他從壓迫與衝突到我們的自由與合作,從所有人的利益出發,幫助世界各地的人們建立和平世界,更加牢固地建立在有福教皇約翰二十三世在其歷史性《百科全書》中指出的四個支柱上:真理,正義,愛,自由。

梵蒂岡,2002年12月8日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