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日 世界和平日文告

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

真理,和平

1.在新年伊始的這一傳統的世界和平日信息中,我向世界各地的男女,特別是因暴力和武裝衝突而受苦的人們,表示誠摯的問候和良好的祝愿。我的問候充滿了對一個更加寧靜的世界的希望,在這個世界中,越來越多的個人和社區致力於正義與和平之路。

2.首先,我要衷心感謝我的前任,偉大的教皇保祿六世和約翰·保祿二世,他們是和平的敏銳推動者。在八福的精神指引下,他們在許多歷史事件中辨別出了各自的標誌,標誌著各自的宗座宗座是上帝的天意干預,而上帝永不停止關注人類的未來。作為福音的不朽先驅,他們不斷邀請所有人使上帝成為他們代表全世界和平與和平的努力的起點。這是我給世界和平日的第一個信息,它的目的是遵循他們崇高的教導。藉此,我謹重申羅馬教廷堅定地決心繼續為和平事業服務。本尼迪克特這個名字,我當選彼得當選之日的選擇,標誌著我個人對和平的承諾。以這個名字命名時,我想喚起啟發整個大陸和平文明的歐洲守護神,以及譴責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無用的屠殺”的教宗本篤十六世(1)。並致力於普遍承認和平的崇高要求。

3.為今年的反思選擇的主題是“真理,和平”,它表示堅信,無論何時何地,無論男女都受到真理的燦爛啟發,他們自然會走上和平之路。牧職憲章頒布四十年前在梵蒂岡第二次會議的結論中指出,人類將不會在建設給大家一個真正的更人性化的世界取得成功,無處不在地球上,除非所有的人都在精神上更新和轉化為和平的真理"(2)。但是,“和平的真相”這兩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了對這個問題作出適當回應,我們必須認識到,和平不能僅僅因為沒有武裝衝突而減少,而是必須被理解為“其神聖的創始人在人類社會中建立的命令的成果”,一項命令“必須由人類渴求以實現更加完美的正義”(3)。由於上帝的愛計劃和願意執行一項命令,和平具有其內在的,不可戰勝的真理,並且“對應著一種無法抑制的嚮往和寄居在我們內的希望”(4)

4.以這種方式看,和平似乎是一種神聖的禮物和神聖的恩典,要求在各個層面上行使最高的責任:使人類歷史-真理,正義,自由和愛心-符合神聖秩序。每當失去對先驗秩序的忠誠,並失去對對話的“語法”的尊重時,對話是寫在人心上的普遍道德法則(5);每當人的整體發展和保護每當無數人被迫忍受無法忍受的不公正和不平等時,他的基本權利受到阻礙或被剝奪,我們怎麼能希望實現和平?構成該商品真相的基本要素缺失(6)。秩序的安寧。他的意思是最終使人的真相得到充分尊重和實現的情況。

5.那麼,誰和什麼可以阻止和平的來臨?《聖經》在其第一本書《創世紀》中就指出了該動物在歷史伊始就用分叉的舌頭講的謊言,福音傳教士約翰稱其為“謊言之父”(約8:44)。說謊也是聖經《啟示錄》最後一本書最後一章所說的罪過之一。,禁止撒謊者離開天上的耶路撒冷:“外面是……所有愛虛假的人”(22:15)。說謊與犯罪的悲劇及其不良後果有關,犯罪對個人和國家的生活造成並將繼續產生破壞性影響。我們只需要考慮上個世紀的事件,當時異常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故意扭曲了事實,導致剝削和謀殺了數量驚人的男女,消滅了整個家庭和社區。經歷了這樣的經歷之後,我們怎麼能不認真地關注謊言在我們自己的時代呢?謊言是世界上許多威脅性死亡場景的框架。任何對和平的真正追求都必須始於認識到真理和不真理的問題是每個男人和女人都關心的問題。這對我們星球的和平未來至關重要。

6.和平是每個人內心深處不可抑制的嚮往,無論他或她的特定文化身份如何。因此,每個人都應該致力於為這項偉大的事業服務,並應努力防止任何形式的不實行為毒化關係。所有人都是一個家庭的成員。極端抬高分歧與這一基本真理相衝突。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到,我們擁有最終超越的共同命運,以便最大程度地擴大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差異,而不是與屬於其他文化的人們反對,而是與他們合作。這些簡單的事實使和平成為可能。每當我們以純潔的意圖聆聽自己的內心時,它們就很容易理解。因此,人們從新的角度看待了和平:不僅僅是因為沒有戰爭,但是,作為一個公民在一個由正義統治的社會中的和諧共處,一個人在每個人中也都盡可能實現了善。和平的真理要求每個人都建立富有成效和真誠的關係。它鼓勵他們尋求並遵循寬恕與和解的道路,在與他人打交道時保持透明,並忠於自己的言行。基督的追隨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認識到邪惡的陰險存在和神聖大師帶來的那種解放的需要,充滿信心地仰望他,知道“他沒有犯下任何罪;在他的嘴唇上沒有發現狡猾的人"(對於他們每個人,在盡可能的範圍內。和平的真理要求每個人都建立富有成效和真誠的關係。它鼓勵他們尋求並遵循寬恕與和解的道路,在與他人打交道時保持透明,並忠於自己的言行。基督的追隨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認識到邪惡的陰險存在和神聖大師帶來的那種解放的需要,充滿信心地仰望他,知道“他沒有犯下任何罪;在他的嘴唇上沒有發現狡猾的東西"(對於他們每個人,在盡可能的範圍內。和平的真理要求每個人都建立富有成效和真誠的關係。它鼓勵他們尋找並遵循寬恕與和解的道路,在與他人打交道時保持透明,並忠於自己的言行。基督的追隨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認識到邪惡的陰險存在和神聖大師帶來的那種解放的需要,充滿信心地仰望他,知道“他沒有犯下任何罪;在他的嘴唇上沒有發現狡猾的人"(並忠實於他們的話。基督的追隨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認識到邪惡的陰險存在和神聖大師帶來的那種解放的需要,充滿信心地仰望他,知道“他沒有犯下任何罪;在他的嘴唇上沒有發現狡猾的人"(並忠實於他們的話。基督的追隨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認識到邪惡的陰險存在和神聖大師帶來的解放的需要,充滿信心地仰望他,知道“他沒有犯下任何罪;在他的嘴唇上沒有發現狡猾的人"(1寵物2:22; cf. 是53:9)。耶穌將自己定義為真面目,並在向啟示錄的見者講話時說,他完全厭惡“每個熱愛並實行虛假的人”(啟22:15)。他已經披露了有關人類和人類歷史的全部真相。由於他一個人是完全真理和忠實的,他恩典的力量使得有可能“活在”和“活在”真理中。耶穌是給我們平安的真理。

7.即使在戰爭悲劇中,和平的真相也必須讓其有益的光芒照耀。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父親,在牧職憲章指出“不是萬能自動成為敵對雙方之間允許的,一旦戰爭開始遺憾(7)。" 為了盡可能減少戰爭的毀滅性後果,特別是對平民的破壞,國際社會制定了國際人道主義法。羅馬教廷在各種情況下和不同環境中均表示支持這項人道主義法,並呼籲尊重並迅速執行該人道主義法,因為它堅信即使在戰爭中也存在和平真相。應該把國際人道主義法視為對和平真相的內在要求的最好和最有效的表達之一。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必須認為尊重該法律對所有人民都有約束力。必須重視其價值並確保其正確應用;還必須通過適用於當今不斷變化的情景的精確規範來更新它。

8.在此,我要感謝國際組織和所有每天從事國際人道主義法實施工作的組織。我也不能不提及許多從事解決衝突和恢復和平必要條件的微妙工作的士兵。我想提醒他們梵蒂岡第二屆理事會的話:“凡是為自己的國家服役的軍人,都應視自己為同胞安全與自由的捍衛者,並應以此為己任。適當地履行職責,它們也為建立和平做出了貢獻"(8)"。在這個要求苛刻的方面,天主教會的軍事教區牧師開展牧民活動:我鼓勵軍事參議員和牧師在每種情況和背景下都忠實地宣揚和平真相。

9.如今,和平的真相繼續受到恐怖主義的極大破壞和拒絕,恐怖主義的犯罪威脅和攻擊使世界處於恐懼和不安全狀態。我的前任保羅六世和約翰·保羅二世經常指出恐怖分子承擔的可怕責任,同時譴責他們毫無意義和致命的戰略。這些往往是悲劇性和令人不安的虛無主義的結果,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用這些話形容:“那些被恐怖主義殺害的人實際上使人類,生命和未來感到絕望。他們認為,一切都應該受到仇恨和破壞"(9)。今天不僅被稱為原教旨主義的虛無主義,而且還包括宗教狂熱主義,都可以激發並鼓勵恐怖分子的思想和活動。從一開始,約翰·保羅二世就意識到狂熱的原教旨主義代表的爆炸危險,他毫不留情地譴責了這一點,同時警告不要強加於人,而不是建議他人自由接受自己對真理的信念。正如他所寫的那樣:“試圖以暴力手段強加於人,這就是我們認為的真相,是對人類尊嚴的冒犯,最終是對以他的形象塑造的上帝的冒犯”(10)

10.仔細觀察,虛無主義和我們所說的原教旨主義與真理存在著錯誤的關係:虛無主義者否認真理的存在,而原教旨主義者則聲稱能夠通過武力強加真理。儘管它們的來歷和文化背景不同,但兩者都顯示出對人類和人類生命乃至對上帝本人的蔑視。確實,這種共同的悲慘結局是由於對上帝的全部真理的歪曲造成的:虛無主義否認上帝的存在和他在歷史上的公允存在,而狂熱的原教旨主義則毀滅了他的慈愛和仁慈的容貌,取而代之的是按照自己的形象製造的偶像。在分析當代恐怖主義現象的根源時,不僅應考慮其政治和社會原因,還應考慮其深層的文化,

11.鑑於人類在當今時代所面臨的風險,世界各地的所有天主教徒都有責任更加充分地宣揚和體現“和平福音”,並表明對全部和平的承認。上帝的真理是鞏固和平真理的第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上帝就是拯救的愛,一位慈愛的父親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們像兄弟姐妹一樣互相看待,並負責任地發揮自己的才能,為人類家庭的共同利益服務。上帝是希望的永恒源泉,它賦予了個人和社區生活以意義。上帝,也只有上帝,才能使善良與和平的每一工作都實現。歷史已充分錶明,向上帝宣戰以將其從人心中剷除,只會導致恐懼和貧窮的人類走向最終徒勞的決策。這種認識必須促使基督的信徒成為說服真主和真愛的上帝的有說服力的見證人,與其他基督徒,其他宗教的信徒以及所有善意的男女廣泛合作,為和平服務。

12.縱觀當前世界局勢,我們可以滿意地註意到在建設和平工作中的某些希望跡象。我認為,例如,武裝衝突數量有所減少。在這裡,我們談論的是和平道路上邁出的一些非常初步的步驟,然而,即使在現在,這些步驟也能夠為我們帶來一個更加寧靜的未來,特別是對於巴勒斯坦人民,耶穌之地以及那些居住在非洲和亞洲的某些地區,他們等了多年才想得出正在進行的和平與和解進程的積極結論。這些令人放心的跡象,需要通過不懈的合作與活動加以確認和鞏固,

13.但是,所有這些都不能導致幼稚的樂觀。不能忘記,悲慘的是,自相殘殺的暴力衝突和毀滅性的戰爭仍然繼續在世界各地播種眼淚和死亡。存在著這樣的情況,衝突像火苗般地藏在灰燼中,可能再次爆發並造成巨大破壞。那些沒有盡一切努力促進和平而煽動其公民對其他國家敵對的當局,肩負著沉重的責任:在處境特別危險的地區,他們破壞了微妙的平衡,以耐心的談判為代價,因此而提供了幫助使人類的未來更加不確定和不祥。也可以說 關於那些依靠核武器作為確保本國安全的手段的政府?連同無數善意的人一起,人們可以說這種觀點不僅有害,而且完全是謬論。在核戰爭中,沒有勝利者,只有受害者。和平的真相要求所有人—公開或秘密擁有核武器的政府,或計劃購買核武器的政府—都同意通過明確而堅定的決定改變其路線,並努力實現逐步和一致的核裁軍。然後可以將節省下來的資源用於能夠使全體人民,特別是窮人受益的發展項目。只有受害者。和平的真相要求所有人—公開或秘密擁有核武器的政府,或計劃購買核武器的政府—都同意通過明確而堅定的決定改變其路線,並努力實現逐步和一致的核裁軍。然後將可以節省的資源用於能夠使全體人民,特別是窮人受益的發展項目。只有受害者。和平的真相要求所有人—公開或秘密擁有核武器的政府,或計劃購買核武器的政府—都同意通過明確而堅定的決定改變其路線,並努力實現逐步和一致的核裁軍。然後可以將節省下來的資源用於能夠使全體人民,特別是窮人受益的發展項目。

14.在這方面,只能令人沮喪地註意到軍事開支持續增長和武器貿易蓬勃發展的證據,而國際社會為促進裁軍而建立的政治和司法進程卻普遍陷入冷漠。當仍然在武器生產和旨在開發新武器的研究方面進行投資時,如何有和平的未來?只能希望,國際社會將找到智慧和勇氣,以新的信念和新的信念再次參加裁軍進程,從而具體地確保每個人和每個民族所享有的和平權。他們致力於維護和平,

15.決定性裁軍的第一個受益者將是窮國,在聽取了許多承諾之後,這些國家理所當然地要求具體執行其發展權。聯合國組織最近的大會莊嚴重申了這項權利,今年聯合國大會慶祝了該組織成立六十週年。天主教會在確認自己對這個國際機構的信心的同時,呼籲進行體制上和業務上的革新,使之能夠應對當今時代變化的需求,這一需求具有廣泛的全球化現象。聯合國組織必須成為促進世界正義,團結與和平價值的更有效工具。就教會而言,為了忠於她從創始人那裡獲得的使命,她致力於在各處宣告“和平福音”。她堅信自己為所有努力促進和平的人們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務,她提醒大家,如果和平是真理的和持久的,那麼和平必須建立在關於上帝的真理和關於人的真理的基石上。光是這個真理就可以使人們對正義,對愛與團結持開放態度,同時鼓勵每個人為一個真正自由和和諧的人類家庭而努力。真正和平的基礎在於關於上帝和人的真理。她提醒大家,如果要實現和平與持久,就必須建立在關於上帝的真理和關於人的真理的基石上。光是這個真理就可以使人們對正義,對愛與團結持開放態度,同時鼓勵每個人為一個真正自由和和諧的人類家庭而努力。真正和平的基礎在於關於上帝和人的真理。她提醒每個人,如果要實現真理持久的和平,就必須建立在關於上帝的真理和關於人的真理的基石上。光是這個真理就可以使人們對正義和對愛與團結的坦誠相提並論,同時鼓勵每個人為一個真正自由和和諧的人類家庭而努力。真正和平的基礎在於關於上帝和人的真理。

16.在這封信的結尾,我想對基督裡的所有信徒說一個特別的話,再次邀請他們成為主的殷勤和慷慨的門徒。當我們聽到福音書時,親愛的兄弟姐妹們,我們學會在愛的誡命啟發下,在日常生活的真相上建立和平。每個社區都應進行廣泛的教育和見證,目的是使每個人都更加認識到需要更充分地了解和平真相。同時,我要求增加禱告,因為和平首先是上帝的恩賜,是不斷祈求的恩賜。在上帝的幫助下,我們對和平真理的宣告和見證將更加具有說服力和啟發性。帶著信心和孝順的態度,讓我們向和平王子之母瑪麗致敬。約翰福音8:32)。通過瑪麗的代禱,所有人都可以為這一基本利益而倍受尊敬,並努力使它在我們的世界中越來越多地存在,並以此方式為子孫後代提供更安全,更寧靜的未來。

梵蒂岡,2005年12月8日。

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

2005年1月1日 世界和平日文告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

勿為惡所勝,應以善制惡

1. 在新年的開始,我再次向各國領袖及所有承認這世界需要締造和平的善心人士發言。為二○○五年世界和平日的主題,我選用了聖保祿致羅馬人書中的話:「你不可為惡所勝,反應以善勝惡」(十二 21)。我們永遠不能以「惡」來打倒「惡」,一旦走上了這條路,不但戰勝不了惡,反會為惡所勝。

聖保祿這位偉大的宗徒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真理:和平是一漫長且艱钜的奮戰的成果,只有以善勝惡,才能獲得。如果我們想到世界各地人們互相殘殺的悲慘景象,以及因此造成的無法形容的痛苦及不義,就會知道,唯一真正有建設性的選擇,就是如聖保祿所提出的:躲避邪惡,而緊緊地依附「善」(參羅十二 9)。

和平是一項「善」,必須以「善」來推動:不論對個人、家庭、國家及全人類而言,和平都是一項「善」;然而,和平需要由「善」所啟發的決定及行動來加以維護、培養。我們也感謝聖保祿另一句深刻的真理之言:「不可以惡報惡」(羅十二 17)。要避免陷入「以惡報惡」的惡性循環,只有接受保祿宗徒的話:「你不可為惡所勝,反應以善勝惡」(羅十二 21)。

惡、善、愛

2. 人類從一開始,就認識了「惡」的悲劇,也努力去瞭解「惡」的根源、解釋 「惡」的起因。「惡」並不是在這世界上活動的一股命定的自然力量。那是人的自由所帶來的結果。人類之所以異於地球上其他受造之物,就在於人有自由,這自由始終臨在於「惡」事之中。「惡」一向有名有貌:那是自由選擇「惡」的男男女女的名字和面貌。聖經上說,在人類歷史之初,亞當和厄娃就曾反抗天主,亞伯爾則被哥哥加音殺害(參創三-四)。這些是最早的錯誤選擇,在接下來的數千年中,人類又有無數錯誤的選擇。每一個選擇都有一內在的道德幅度,包含個人應負的特定責任,以及每個人與天主、與他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重要關係。

在「惡」的最深層次中,「惡」就是拒絕愛的要求悲慘後果。相反的,「道德的善」則是出於愛,顯示了愛的面貌,也導向愛。這一切對基督徒來說更是明顯,基督徒知道他們身為基督奧體的一份子,不但與天主有特殊關係,也與他們的弟兄姊妹有特殊的關係。基督徒的愛,在福音中是「道德善」的活泉,基督徒之愛的內在邏輯,甚至要求我們愛自己的仇人:「如果你的仇人餓了,你要給他飯吃;渴了,應給他水喝」(羅十二 20)。

普世道德律的「法則」

3. 放眼看世界現狀,必然會注意到這個令人不安的現象,就是到處蔓延著各種社會及政治的「惡」:從社會的失序到無政府狀態及戰爭,從不公義到暴力及殺人的行為。人類大家庭若要在善與惡的衝突中走穩妥的道路,就急需保存和尊重天主親自賜給我們的共同祖產,即道德價值。因此聖保祿鼓勵所有決心以善勝惡的人,應以崇高無私的精神,培養慷慨之心並促進和平(參羅十二 17-21)。

十年前我在聯合國大會致詞時,提到必須共同為世界和平而努力,那時我談到普世道德律的「法則」,教會也曾在這方面藉各個宣言當中將普世道德律公諸於世。普世道德律能激發共同的價值和原則,儘管人類有不同的文化,這道德律可促進人類合一,而它本身是不變的:「它是思潮和風氣激流中的中流砥柱,並作它們進步的支持……即使有人欲否認這原則,卻不能把它摧毀,也不能自人心中把它剷除。它會一而再地浮現在個人生活及社會生活中。」

4. 此一共同道德律的法則,要求我們有更大的承諾和責任心,以確保個人的生命和各民族的生命都能受到尊重,並獲得提升。在這樣的光照下,折磨世人的「惡」,不論是社會性的或政治性的,特別是那些暴動所造成的「惡」,都應受到強烈的譴責。這使我立即想到心愛的非洲,在那裡,至今仍持續的許多衝突,已經造成了數百萬名受害者。我又想到耶穌的故鄉處境險惡的巴勒斯坦,在那兒,人們相互瞭解的結構,已被無日不有的暴力和報復行為產生的衝突所撕裂,至今仍無法以正義和真理來修補。至於似乎要把全世界的未來推向恐懼和痛苦的恐怖暴力,這樣令人苦惱的現象,又該怎麽說呢?最後,我們又怎能不懷著深深的痛惜,想到出現在伊拉克的令人驚心的情景呢?那裡所發生的事,已經使人們生活在不可知、沒有安全的處境中。

為得到「和平的善」,必須明白地與有意識地瞭解暴力是一個無法接受的「惡」,也永遠解決不了問題。「暴力是一個謊言,因為它違反我們信仰的真理,我們人性的真理。暴力其實毀壞掉它聲聲所要維護的人性尊嚴、生命與自由」。我們所要做的是盡力培育良知,秉持教會所宣揚、所促進的正直和友愛的人道主義,教育年輕的一代走向「善」。這就是一個尊重每一個人的尊嚴、自由、基本權利的社會、經濟、政治秩序的基礎。

和平的「善」和公益

5. 要藉著「以善勝惡」來促進和平,需要慎重地反省「公眾利益」,以及它與社會和政治的關係。當每一層次都已推動公益時,也就是促進了和平之際。如果一個人不考慮到他的社會性,也就是說,是「與」他人同在、「為」他人生活的,他能完全做到促進和平嗎?公眾利益與他息息相關,與他社會性的每一層面都有密切的關係,如家庭、團體、社團、都市、區域、國家、民族等。由某些方面來看,每一個人都應致力於公益,經常以為他人謀福利,作為自己的福利。這個責任特別屬於政府的每一個階層,因為他們受到召叫,要創造一個能允許和增長人類整體發展的最好的社會環境。

因此,「公益」要求尊重並提升人以及人的基本權利;也要尊重並促進世界各國的權利。在這方面,梵二大公會議觀察到:「人類日趨密切的互相依屬,逐漸擴展至全球。……因而所謂公益,今天亦愈形普世化,從而包括整個人類的權利和義務。每一團體應顧及其他團體的急需及合法願望,以及整個人類大家庭的公益」。全人類包括後代子孫的好處,需要國際間真正的合作,而且每一國家都必須對此有所貢獻。

世間上某些眼光短淺的人,會把公益視作純粹的社會--經濟福利,缺乏任何超性目標,因此也使它失去最深刻的意義。然而,公益確有其超性的幅度,因為天主是所有受造物最終的目的。基督徒知道如何達致人類真正的公益,因為耶穌已清楚地啟迪了我們。歷史的旅程是走向基督,並在基督內達到高峰:由於基督、藉著基督並為了基督,整個人間都能在天主內得到圓滿的實現。

和平的善與善用世上財富

6. 由於和平的善與所有民族的發展都有密切關係,因此必須時時考慮到使用世上財富的倫理條件。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說:「天主曾欽定,大地及其所有是供人人使用的。所以一切受造之物應在正義及愛德原則下,公平地惠及人人」。做為人類大家庭的一份子,每一個人都是世界的公民,也都有應盡的義務和應享的權利,因為世上所有人類都因一個共同的起源、因同一崇高的使命而結合在一起。一旦有受孕事實,一個嬰孩就有資格享受生命權利,也應該受到關愛及照料;而且有人應負責提供這些。譴責種族主義、保護未成年人、給離鄉背井的人及難民提供幫助、促進國際間對貧困者有同舟共濟的心懷,這些都是在堅守及應用世界公民的原則。

7. 今天,「和平的善」又與因科技發展而產生的新財富有密切關係。在應用大地財富的「普遍去向」原則時,這些新財富也必須為人類的基本需要效勞。若能在國際層次上採取適當的主動,就能充分落實「財物的普遍用途」原則,也就是向所有人包括個人及國家保證,要履行在發展中彼此「分享」的基本條件。一旦去除了使得許多人民淪於發展邊緣的獨佔和重重障礙,財物的分享就有可能做到了。

如果國際社會能對大家通稱的「共有財物」承擔起更大的責任,那麽「和平的善」會得到更多保障。所謂「共有財物」,就是所有公民,不須有意識地去做選擇,也不必對其有貢獻,就能自動享有的財物。在國家層次來說,司法制度、國防制度、公路網和鐵路網等都屬於共有財物。在這世界上,全球化現象的增加,表示越來越多的共有財物具有全球性的特色,因此公共利益也日日增加。我們只要想想對抗貧窮、促進和平及安全、關心氣候的變化、疾病的控制等作為就夠了。國際社會應以「管理共有財物的使用」為目標,在公正及團結的普遍原則的激勵下,來訂定圍更廣的法律條約網。

8. 「財物的普遍去向」原則,在挑戰貧窮上也能有更有效的做法,尤其是當我們想到千百萬的人民仍生活在赤貧之中時。在新的千年開始之際,國際社會列出優先計畫,要在西元二○一五年時將赤貧人口減少一半。教會支持並鼓勵這項承諾,並邀請所有信仰基督的人,在各個地方都能實際表現出對窮人的特別關愛。貧窮的悲劇仍然與貧窮國家的外債有密切關係。雖然這些地區已有大幅度的進步,但問題仍未能得到充分的解決。十五年前,我呼籲大家注意一個事實,即貧窮國家的外債「與一連串其他問題有密切關係,例如外商投資、重要國際組織的適當功能,原料的價格等等」。最近針對窮人的需要所採取的一些有利減輕外債的行動,顯然改善了經濟成長的品質。然而,由於諸多因素,此成長的「量」仍然不足,尤其是未能達到新千年的目標。貧窮國家仍然陷在一個惡性循環中:低收入限制了儲金的增加,造成投資力弱,以及無法有效運用儲金,因而又不利於成長。

9. 正如教宗保祿六世曾說過,而我也肯定過的:要使各個國家有能力處理嚴重的貧窮問題,唯一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公正的國際商業關係的架構內,並在合理的條件下,透過外國經濟援助不論是公家或私人的援助以提供必需的資源。我們急需道德和經濟的動員,尊重已經訂定、對貧窮國家有利的條約,同時也要檢討那些已證明對某些國家造成過度負擔的條約。關於這方面,公共的發展援助應該要有新的動力,也要開發新的金援方式,不論有多困難也不放棄。有些政府已經在審慎研究為此目的成立機構的可能性;這些重要的創新行動,應該秉持真正分享的精神來執行,同時也要尊重輔助的原則。至於指定做為貧窮國家發展之用的財務資源,不論是捐贈國或受贈國,都應該在健全的行政措施下十分謹慎地處理。教會鼓勵這些努力,同時也有所貢獻。我們只須提到許多獻身於援助及發展的天主教會機構的重大貢獻就可明白了。

10. 在二○○○年大禧年結束時,我在新千年之開始宗座文告中提到,為了向世人宣揚希望的福音,我們急需在愛德工作上有新的創意。我們只要想想妨礙非洲發展的許多難題,就知道這需要有多急迫。那些困難包括無數的武裝衝突、由於赤貧而更加惡化的流行性疾病,政治的不安定造成普遍的不安全。這些悲慘的情況,要求非洲有全新的方向:透過各方更果斷的承諾,並完全相信,非洲人民的福利是為達到普遍的公益所不可或缺的,進而在雙邊及多邊的層次中創造新的團結形式。

願非洲人民在他們自己的未來,他們自己的文化、文明、社會、經濟發展中成為主角!願非洲不再只是援助的接受者,也能成為負責任、可信服的、有生產力的參與者!為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新的政治文化,特別是在國際合作的層次上。我願再一次聲明,不尊重一再承諾的公共發展援助、懸而未決的非洲國家沈重的外債問題、在國際商業關係上不給非洲國家特殊的考慮,這些都是通往和平的重大阻礙,因此急需處理和解決。在今天,把和平帶給世界,最有決定性的條件就是承認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因此,「『發展』或是成為世界上每一地區所共同分享的,或是即使在不斷進步的地區,也一樣要走進一種退化的過程」。 「惡」的普遍性和基督徒的希望

11. 面對世界上許多悲劇性的情況,基督徒以謙卑的信賴,承認唯有天主能使個人及民族戰勝「惡」,而獲得「善」。基督藉著死亡與復活,救贖了我們,並「以高價」將我們贖回(格前六 20;七 23),為所有人得到救恩。藉著他的幫助,每一個人都能以善勝惡。

一般人確信「惡」不會得勝,基督徒懷抱著此堅實的希望,去支持他們促進正義與和平的努力。儘管個人和社會的罪,在人類所有的活動中都留下記號,但在獻身於正義與和平的努力中,「希望」時時給以新的動力,以及能夠建立一個更美好世界的堅定信心。

雖然「罪惡的陰謀」(得後二 7)存在於這世界上,也活躍於這世界上,我們不可忘記,被救贖的人類有能力抗拒它。每一位信友,都是天主按他的肖像所造,也都為基督所救贖,因此「在某種程度內,他同每一個人結合在一起」,能與我們合作,來獲取「善」的勝利。「上主的神」的工作「充滿了世界」(參智一 7)。基督徒,尤其是平信徒,「不可把他們的期望隱藏在心靈的深處,在世俗生活的社會結構中表現出他們在應不斷地歸向天主,『和不停的黑暗世界的霸王,及邪惡的鬼神』(弗六 12)鬥爭。」。

12. 任何一位善心人士都不會放棄以善勝惡的努力。只有使用「愛」的武器,才能打好這一仗。只有「善」征服了「惡」,「愛」才能普及各地,也唯有在有愛的地方,才有和平。梵二大公會議重申福音的教導:「愛德的新誡命是人類成全並改善世界的基本法令」。

在社會和政治領域中也是如此。關於此點,教宗良十三世寫道,那些負責在不同民族之間的關係上維護和平的人,應該在自己內心培養愛德精神,也在他人身上激發「愛德精神,因為那是一切美德中的主腦」。基督徒必須是此一真理的有力見證。他們應該以生命證明,「愛」是能給人民和社會帶來滿足的唯一力量,也是在歷史洪流中,把途徑導向善與和平的唯一力量。

今年是聖體年,在這一年當中,願教會的兒女在愛的至聖聖事中找到一切共融的泉源:與救主耶穌共融,並在他內與每一個人共融。基督的死亡與復活,聖事性地臨在於每一次感恩祭中,而藉他的死亡與復活,我們從邪惡中被拯救,並能行善。藉著基督所賜給的新生命,我們儘管有不同的語言、國籍與文化,仍能承認彼此為兄弟姊妹。簡而言之,藉著分享同一個餅、同一個杯,我們能明白我們是「天主的家庭」,只要共同努力,就能有力地貢獻己力,建立一個正義、自由、和平的世界。

二○○四年十二月八日發自梵蒂岡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

(取自善導週刊)

2003年1月1日 世界和平日文告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

和平於世(和平通諭)
一份永久的承諾

1.大約四十年前,在1963年4月11日(聖週四),教皇約翰二十三世在通諭發表了他的史詩《大百科全書》。我尊敬的前任將在兩個月後去世,他向“善意的所有人”致辭,他在《百科全書》的第一句話中總結了他的“人間和平”的信息:“人間和平,只有忠實遵守上帝所下的命令,每個時代最渴望的渴望,才能牢固地建立和維持”(引言:AAS,55 [1963],257)。

在分裂的世界說和平

2.約翰二十三世所寫的世界當時處於一種混亂的深遠狀態。二十世紀始於人們對進步的期盼。然而在六十年之內,同一世紀產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破壞了極權主義的製度,給人類帶來了無盡的苦難,也是教會歷史上最大的迫害。

1961年,在和平通諭發佈前兩年,柏林圍牆建立,不僅使該市的兩個部分相互分裂,而且彼此對立,並提供了兩種理解和建設塵世之城的方式。在相互猜疑和互不信任的氣氛中,生活在隔離牆的一側和另一側將遵循對立規則所規定的不同模式。無論是從世界觀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沃爾都穿越了整個人類並滲透了人們的心靈,造成了似乎注定要無限期延續的分裂。

此外,就在《百科全書》出版的前六個月,以及第二屆梵蒂岡理事會在羅馬開幕之際,世界已處於古巴導彈危機期間的核戰爭的邊緣。通往和平,正義與自由世界的道路似乎被封鎖。許多人認為,人類被譴責在這種“冷戰” 可危的條件下無限期地生活,以期寄希望於侵略行為或事故都不會引發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戰爭。可用的原子武庫意味著這樣的戰爭將危及人類的未來。

和平的四大支柱

3.約翰二十三世教皇不同意那些聲稱和平是不可能的人。憑藉他的《大百科全書》,和平–一切艱鉅的事實–敲破了隔離牆和所有其他分隔牆的兩側。《百科全書》向每個人講述了他們屬於一個人類家庭的情況,並向世界各地的人們闡明了他們在安全,正義和對未來的希望中生活的共同願望。

約翰二十三世以深刻的直覺為特徵,從人類精神的四個確切要求中確定了和平的基本條件:真理,正義,愛與自由(參見同上,I:lc,265-266)。如果每個人不僅真誠地承認自己的權利,而且自己對他人的職責,真相將建立和平。如果在實踐中每個人都尊重他人的權利並切實履行對他人的職責,那麼正義將建立和平。如果人們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並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擁有的東西,尤其是他們所擁有的思想和精神的價值,那麼愛情將建立和平。自由 如果人們為此目的選擇方式,並為自己的行動承擔責任,它將建立和平並使其繁榮。

以信仰和理性的眼光看待現在和未來,Blessed John XXIII看到了工作中更深的歷史潮流。事物並不總是表面上看起來的樣子。儘管有戰爭和戰爭傳聞,但在人類事務中還有更多工作在進行,對教皇而言,這似乎是精神革命有希望的開端。

對人的尊嚴和不可剝奪的人權的新認識

4.約翰二十三世寫道,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參見同上,I:lc,267-269)。殖民主義的終結和新獨立國家的崛起,工人權利的保護,婦女在公共生活中新的受歡迎的出現,都證明了人類確實已經進入了其歷史的新階段,其特點是“堅信所有人都因其自然尊嚴而平等”(同上,I:lc,268)。教皇知道世界上許多地方仍然在踐踏尊嚴。然而,他堅信,儘管形勢嚴峻,但世界越來越意識到某些精神價值,並日益對和平這些支柱的含義-真理,正義,愛與自由-敞開懷抱(參見同上,I:lc,268-269)。為了將這些價值觀帶入當地,國家和國際生活中,男人和女人越來越意識到,他們與上帝的關係是一切福祉的源泉,必須成為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堅實基礎和至高標準( cf.同上。)。教皇堅信,這種不斷發展的精神直覺將對公眾和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

看到在國家內部和國際層面上出現的對人權意識的增長,教皇約翰二十三世抓住了這種現象的潛能,並了解了其改變歷史的獨特力量。後來在中歐和東歐發生的事情將證實他的見識。他在《百科全書》中講到,通往和平的道路在於捍衛和促進基本人權,這是每個人都享有的,這不是因為不同的社會階級所給予的利益或國家所承認的,而僅僅是因為我們的人性: “任何人類社會,如果要有秩序,有生產力,就必須奠定這一原則的基礎,即每個人都是一個人,也就是說,他的本性具有智慧和自由意志。確實,正是因為他是一個人,他才有權利和義務,從他的本性直接而同時地流動。而且,由於這些權利和義務是普遍的和不可侵犯的,因此它們不能以任何方式被放棄”(同上 (259)。

歷史將很快表明,這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想法;這個想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受到信念的鼓舞,即每個人在尊嚴上都是平等的,因此社會必須適應其信念,人權運動很快興起,並為當代歷史的重大動力之一-尋求自由提供了具體的政治表達。作為和平工作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些運動幾乎出現在世界的每個地方,有助於用更民主和參與性的政權取代獨裁政體。他們在實踐中表明,只有遵守尊重人心的普遍道德法,才能實現和平與進步(參見約翰·保羅二世,致聯合國大會的講話,1995年10月5日,第3號)。

普遍的共同利益

5.在另一點上,特里斯的佩斯姆也表現出預言,因為它著眼於世界政治發展的下一階段。由於世界變得越來越相互依存和全球化,必須在國際層面上解決人類的共同利益。這是正確的,教皇約翰二十三世教,說話“的普遍共同利益”(在Terris海洋和平, IV:LC,292)。這種演變的後果之一是明顯需要國際上的公共機構具有促進普遍公益的有效能力;教皇立即繼續說,通過脅迫,但只有在各國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建立不能建立的權威。這樣一個機構必須以“承認,尊重,維護和促進人的權利”為基本目標(同上,第四:lc,294)。

因此,毫不奇怪,約翰二十三世對成立於1945年6月26日的聯合國組織充滿希望和期待。他認為聯合國是維持和加強世界和平的可靠工具,他對1948年的世界和平表示特別讚賞。他認為《世界人權宣言》“近似於建立國際社會的司法和政治組織”(同上,第四:lc,295)。他實際上是在說《宣言》提出了道德基礎,在這個道德基礎上可以繼續發展以秩序而不是無序,對話而不是武力為特徵的世界。他建議聯合國組織大力捍衛人權是發展聯合國促進和維護國際安全能力的不可或缺的基礎。

不僅很明顯,教皇約翰二十三世關於為人權,自由與和平服務的有效國際公共權力的願景尚未完全實現,而且事實上,國際社會仍然對尊重義務感到猶豫並執行人權。這項責任感觸了所有人基本權利,不包括可以導致歧視和不公正形式合理化的任意選擇。同樣,我們目睹了發達社會正在促進的一系列新“權利”(新繁榮和新技術的結果)與其他更基本的人權之間仍存在著令人震驚的鴻溝,特別是在不發達狀況下。例如,我在這裡考慮的是食物和飲用水權,住房和安全權,自決權和獨立權,但這些權利仍遠未得到保障和實現。和平要求迅速消除這種緊張局勢並及時消除這種緊張局勢。

還需要觀察到另一點:國際社會自1948年以來就擁有人的不可剝奪的權利憲章,但它通常沒有充分堅持相應的職責。這是責任是建立在其中限制權利必須包含在為了不成為隨意性的運動。對普遍人類義務的更多了解將極大地有益於和平事業,將其建立在共同承認秩序的道德基礎上,而這種秩序不取決於任何個人或團體的意願。

新的國際道德秩序

6.儘管如此,儘管有許多困難和挫折,但在過去的四十年中,為執行教皇約翰的崇高遠見取得了重大進展,這仍然是事實。全世界各國都有義務尊重人權觀念的事實表明,道德信念和精神完整性的工具多麼強大,這在良心革命中具有決定性作用,而良心革命使1989年的非暴力革命成為可能,歐洲革命使歐洲流離失所共產主義。儘管扭曲了作為許可證的自由概念繼續威脅著民主和自由社會,但自從《和平通諭》以來的40年中,這無疑是很重要的。世界許多地方變得更加自由,國家之間的對話與合作結構得到了加強,全球核戰爭的威脅得到了有效遏制,而核戰爭對約翰二十三世極為沈重。

大膽,但與所有的謙卑,我想建議,教會的1500年歷史的教學和平為“ tranquillitas ordinis -秩序的安寧”為聖奧古斯丁被稱為(德Civitate棣,19,13),《和平通諭》將其帶入了四十年前的新發展水平,它與當今世界,國家領導人和個人都息息相關。世界事務中存在嚴重的混亂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仍然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樣的命令可以代替這種疾病,這樣男人和女人就能生活在自由,正義和安全中?而且由於世界在混亂中仍然以各種方式(經濟,文化,甚至政治)“有序”地組織起來,因此又出現了另一個同樣緊迫的問題:這些新形式的世界秩序正在展現什麼原則?

這些深遠的問題表明,世界事務中的秩序問題,即正確理解的和平問題,不能與道德原則問題分開。這是另一種說法,即和平問題不能與人的尊嚴和人權問題分開。這是《和平通諭》教授的永恆真理之一,我們很容易記住和反思這一四十週年。

這難道不是對所有的時間,共同為人類的價值調整機制的一個新的憲法的組織工作,我LY作為他們的全面發展,真正能夠保證人民之間的和平與和諧,以及?但是,不要誤會。這並不意味著要編寫一個全球超級國家的憲法。相反,它意味著已經存在的持續和深化的過程可以滿足對行使政治權威,甚至國際政治權威的參與方式以及在公共生活各個層面上的透明度和問責制的幾乎普遍的需求。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對自己所相信的善良深信不疑,他呼籲整個世界對公共生活和公共權威抱有更崇高的眼光,即使他大膽地挑戰世界,要超越當前的混亂狀態去思考。與人類尊嚴相稱的新形式的國際秩序。

和平與真理之間的紐帶

7.與那些認為政治是脫離道德,僅服從黨派利益的必要境界的人相比,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特里斯的佩塞姆概述了人類現實的真實圖畫,並指出了通往所有人更美好未來的道路。正是由於創造了具有道德選擇能力的人,所以沒有任何人類活動發生在道德判斷的範圍之外。政治是人類的活動。因此,它也受到特殊形式的道德審查。國際政治也是如此。正如教宗寫道:“支配個人的生活和行為同樣的自然規律也必須規範彼此的政治團體的關係”(和平於世, III:LC(279)。那些以為國際公共生活發生在道德判斷領域之外的人,只需要反思人權運動對剛剛結束的二十世紀國家和國際政治的影響。在《百科全書》的教義中預見到的這些發展,果斷地駁斥了這樣的主張,即國際政治必須成為道德法律不可動搖的“自由區”。

當今,在中東和聖地的嚴峻形勢下,也許沒有比現在更明顯需要正確使用政治權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痛苦的相互排斥,無休止的暴力和報復行動的累積影響,粉碎了迄今為止就所涉實際問題進行認真對話的一切努力。國際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衝突加劇了局勢的動盪。在那些負責任的人在使用權力和確保人民的福利的方式上進行一場真正的革命之前,很難想像如何在實現和平方面取得進展。每天使聖地動盪並造成衝突的力量的殘酷鬥爭,這些力量影響著中東的近期發展,這清楚地表明了對出於堅定信念的男人和女人的需求,將在尊重人的尊嚴和人權原則的基礎上堅定執行政策。這種政策對每個人都比持續衝突更具優勢。可以根據這個真理做一個開始,這個真理肯定比宣傳更為自由,特別是當這種宣傳掩蓋了不可接受的意圖時。

永久和平的前提

8.和平工作與尊重真理之間有著不可磨滅的聯繫。提供信息的誠實,法律制度的公正性,民主程序的開放性使公民有安全感,願意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以及渴望進行真誠和建設性的對話,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和平的真正前提。永久和平。只有當事各方共同履行聯合承諾時,區域和國際政治首腦會議才為和平事業服務。否則,這些會議可能會變得毫無意義且毫無用處,結果是人們越來越少相信對話,而越來越信任使用武力來解決問題。國家和政府領導人必須認真評估做出的承諾而未能兌現的對和平的負面影響。

條約必須遵守,說一句古老的格言。如果在任何時候都應遵守承諾,那麼對窮人的承諾應被認為具有特別的約束力。對他們而言尤其令人沮喪的是,他們對諾言的任何違反信仰的行為對他們的幸福至關重要。在這方面,未能在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領域中作出承諾是一個嚴重的道德問題,並進一步突出了世界上存在的不平衡現象的不公正性。貧窮造成的苦難與信任的喪失加重了關係。最終結果是絕望。對國際關係的信任的存在是具有根本價值的社會資本。

和平文化

9.最後,和平是沒有本質的約STRUC功能,但有關的人。某些和平,司法,政治,經濟的結構和機制當然是必要的,並且確實存在,但是它們的產生,除了歷史上男女不斷積累的無數和平手勢的積累的智慧和經驗之外,希望而不是灰心。和平的姿態源於那些首先在內心深處促進和平的人們的生活。在那些締造和平的人中,他們是內心的工作,也是理性的工作(參見太5:9)。當人時和平的姿態是可能的充分欣賞他們生活的社區維度,以便他們掌握自己社區和整個世界中事件的意義和後果。和平的姿態創造了和平的傳統和文化。

宗教在促進和平姿態和鞏固和平條件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它專注於適合自己的事物,它將更加有效地發揮這一作用:關注上帝,促進普遍兄弟情誼和人類團結文化的傳播。在對和平的祈禱日,我在阿西西2002年1月24日晉升上,涉及許多宗教的代表,都有這個目的。它表示希望通過傳播精神和和平文化來培育和平。

《和平通諭》的遺產

10.有福的教皇約翰二十三世是一個不怕未來的人。他對上帝和人類的深切信任使他保持了樂觀的態度,這兩者都源於他成長的堅定信仰氛圍。他對普羅維登斯(Providence)的信任感動了他,即使在似乎是永久性的衝突局勢中,他也毫不猶豫地召集了當時的領導人以嶄新的世界觀。這就是他留下給我們的遺產。在這個2003年世界和平日,讓我們所有人下定決心,持同樣的觀點:相信慈悲而富有同情心的上帝,它使我們成為兄弟般的兄弟;對我們這個時代的男人和女人充滿信心,因為像其他每個時代一樣,他們在自己的靈魂中帶有上帝的形像。以此為基礎,我們可以希望在地球上建立一個和平的世界。

在人類歷史新的一年之初,這是自內心深處自發產生的希望:以每個人的精神,新的奉獻精神將獻給《和平通諭》的崇高使命四十年前向所有善意的男人和女人提出。百科全書稱為“巨大”的任務是“在真理,正義,愛與自由的搖擺與指導下,在人類社會中建立新的關係”。教皇約翰指出,他指的是“一方面在個人公民之間,在公民與其各自國家之間,在國家之間,以及最後在個人,家庭,中間社團和國家之間,以及另一方面在國際社會之間的關係”。他總結說,“按照神聖的既定秩序實現真正的和平”是“最崇高的任務”(《和平通諭》,V:lc,301-302)。

《和平通諭》成立40週年之際,是回到約翰二十三世教義預言的適當時機。天主教徒將知道如何在這一年中慶祝這一周年紀念日,我希望這些倡議具有普世性和宗教間性,並向所有衷心渴望“突破壁壘,加強宗教信仰的人”開放。彼此相愛的紐帶,學習彼此了解並寬恕那些做錯了事的人”(lc。,304)。

我伴隨著這一希望向全能之源的全能上帝祈禱。願他從壓迫與衝突到我們的自由與合作,從所有人的利益出發,幫助世界各地的人們建立和平世界,更加牢固地建立在有福教皇約翰二十三世在其歷史性《百科全書》中指出的四個支柱上:真理,正義,愛,自由。

梵蒂岡,2002年12月8日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

2004年1月1日 世界和平日文告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

永遠迫切的一項使命:教導和平

各位肩負促進和平重任的國家領袖:

致力於達成和平協定,並籌備能增強國際法的會議及條約的法界人士:

全世界各地誨人不倦,在彼此瞭解與交談的道路上,培養青年人良知的諸位老師:

以及想努力消除恐布主義所持的癥結根源而奮鬥的男女人士:

我的話是對你們所講的。各位,請聽伯多祿繼承人謙卑的懇求,他向各位大聲疾呼:在二○○四年剛開始的今天,和平仍是可實現的。如果和平是可能達到的,那麼和平也是一項責任!

一個具體的創舉

1. 一九七九年元旦,發表了我第一篇世界和平日文告,主題是“達到和平、教導和平”。

這篇文告的發表,是為追隨我們所懷念的可敬教宗保祿六世的足跡,于每年元旦為世界和平祈禱。我回想起已故教宗保祿六世在一九六八年元旦時所發表的談話:“日曆紀錄了人生的路途,在每年日曆的一開始,我們渴望這個和平的紀念能當作對和平的一種希望和承諾,和平帶著它正義與仁慈的平衡力量,支配著未來事情的發展。”1 為了忠於我可敬的前任在其任內所表達的願望,我也延續此一寶貴傳統,奉獻每年的第一天,為世界和平祈禱,並加以反省。

迄今為止,天主所賜給我的廿五年宗座任期中,我從未停止在教會和世人前疾呼,邀請信友和所有善心人士承擔起締造和平的重任,並施以助力,以帶來這基本的善,確使世界的未來更加美好,成為一個和平共存、相互尊重的世界。

今年我再次感到應該邀請世界各地所有的男女人士,來慶祝新的世界和平日。今天的人類比過去更需要再次發現和諧的路徑,因為人類已被自私、憎恨所打倒,也被追求權勢和渴望報復之心所征服。

和平的知識

2. 教宗保祿六世所發表的十一篇和平日文告,循序漸進地鋪陳了為達到和平理想,必須遵循的途徑。這位偉大的教宗,緩慢而穩當地公佈了真正的“和平學”的各個篇章。回想教宗保祿六世為世界和平日所留給我們的文告主題(2),對我們會有幫助。他的每一篇文告仍然很適合今天的情勢。確實,面對著直到第三個千年開始時,仍然在世界各地——特別是中東一帶——造成流血殺人的戰爭的悲劇,我們會看到這些文告時常帶有先知性的訓誡語氣。

一冊和平的入門書

3. 在我這方面,我在任的廿五年來,也努力循著我可敬的前任所規畫的途徑前行。在每個新年伊始,我都請求善心人士在理性和信仰的光照下,反省“和平共存”的各個面貌。

於是我們有了一套有關和平的綜合教材,也可以說是此一重要主題的入門書,此入門書很容易讓那些贊同的人瞭解,同時,對於任何關心人類未來的人而言,這又是相當嚴苛的入門書(3)

和平的三棱鏡許多不同的色彩,已在入門書中充分地說明。現在該做的,就是確使和平共存的理想,及其特有的需求,能存在於個人以及各民族的意識之中。我們基督徒認為教育自己和他人,致力於締造和平,正是我們信仰的中心。事實上,對基督徒來說,宣揚和平就是宣講基督,因他是“我們的和平”(弗二 14);是宣講他的福音,因那是“和平的福音”(弗六 15);也是在呼籲所有的人都能做“締造和平的人”(參瑪五 9),而成為有福的人。

教導和平

4. 去教導和平,我在一九七九年元旦發表的世界和平日文告中,做了以下的請求:為達到和平,請教導和平。今天,這樣的懇求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因為在面對繼續折磨人類的悲劇時,我們大家都不禁屈服於宿命論,仿佛和平是一個不可企及的理想。

另一方面,教會一向、如今也繼續教導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則:和平是可能達到的。確實,教會不斷地一再表示,和平是一項責任,必須建立在真福若望廿三世在《和平於世》通諭中所指出的四大支柱上,即真理、正義、仁愛與自由。所有熱愛和平者的責任,就是把這些理想教給新的一代,為全人類預備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教導法規

5. 在教導和平的任務中,有一個特別迫切的需要,就是引導個人和民族尊重國際秩序,尊重合法代表他們的權威當局,所承擔的任務。和平與國際法彼此密切相關連:法律促進和平。

自文明初現曙光之時,發展中的人類團體就設法建立協定和協定,以避免任意使用武力,並對任何可能引起的爭議有一和平解決之道。因此除了個別民族的法律制度外,也逐漸發展出另一套規範,後來稱之為“國際法”(ius gentium)。隨著時間的過去,這套法律逐漸擴充,並按不同民族的歷史經驗,而更為精確。

隨著現代國家的誕生,這個過程也大大地加速進行。自十六世紀以來,法律學者、哲學家和神學家都參與了制定國際法的各個標目,並以自然律的基本假設為基礎。因為這個過程,而有了較之於國內法更重要、更優先的普遍原則

principle)的制定,而且勢力越來越大,其所考慮的乃是人類大家庭的合一及共同的天職。

在其中居於重心地位的,當然就是“條約必須遵守”(pacta sunt servanda)原則:在自由意志下簽定的合約必須尊重。這是每一個有責任感的簽約雙方必須絕對遵守的重要前提,毫無例外。違反這原則,必會導致不合法的情況,因而產生摩擦和爭議,且必會產生長期性的負面影響。追溯這基本規則是很適當的,尤其是在人們想要訴諸武力(law of force),而非訴諸法律的力量(force of law)時。

上述時刻中,我們要提起的一個時刻,自然就是人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大事:一個前所未見的暴力、毀滅和死亡的深淵。

遵守法律

6. 那次戰爭所帶來的種種恐怖手段,以及駭人聽聞的侵犯人性尊嚴的事件,大大革新了國際法律。維護和促進和平,成為這個現代化規範與制度的重心。至於監督全球性的和平與安全,並鼓勵各國致力於保存和保障人類基本的善,則是由各國政府讬付給一為此目的而成立的組織——聯合國,並賦予安全理事會可自由行事的權力。這個制度中最主要的就是禁止使用武力。但是為未雨稠繆,根據《聯合國憲章》著名的第七章的規定,只有兩個例外。第一個例外,肯定合法防衛的自然權利,可以以特定的方式、並在聯合國之內行使此權利,因此也是在“必要性”和“相稱性”的傳統限制之下行使。

另一個例外則說明了“集體安全制度”,賦予安理會維持和平的能力及責任,並給予相當大的決定權和自由裁量權。

根據聯合國憲章,此一制度是為了使“後世不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4)。然而在接下來的數十年中,國際社會分裂為對立的集團,一邊是發生了冷戰,另一邊則爆發了暴力衝突,加上恐怖主義的崛起,使得世界現狀與二次大戰之後所產生的理念和期望,距離越來越大。

一個新的國際秩序

7.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雖然聯合國有它的不足,理想也遲遲未能實現,這主要是由於會員國未能遵守規定之故,但是聯合國對推動尊重人類尊嚴、各民族的自由,以及要求國家的發展等,仍有重大的貢獻,因而在文化和制度上,為締造和平預備了一方沃土。

也有許多個別人士參與非政府組織和人權運動,他們的合一及和平的實際作為,尤其使各國政府明白,聯合國的理想已廣為擴散,政府的活動也因此而大受鼓勵。

這正是一個重大的改革誘因,使聯合國能有效地發揮功能,以追求它所宣示、且仍舊有效的目標:“人類今天在其真正的發展上,面臨新的而且更艱難的局面,它需要一個更嚴密的國際秩序”(5)。各國家必須把這個目標視為明確的道德和政治責任,需要謹慎、果斷地去實行。在此我願再次重複我於一九九五年對聯合國的勉勵:“聯合國必須不斷地把自身從冷冰冰的行政機構,提升為一個道德中心,使世界上各民族在其中都有居家自在的感覺,讓人人都意識到這是由各民族組成的家庭。(6)

恐怖主義的致命禍害

8. 今天,國際法受到很大的壓力,要求能解決由於現代世界面貌的改變而引起的衝突。這些衝突所牽涉到的機構,本身往往並不是國家,而是因國家解體或獨立運動,所產生的獨立存在體,有的則是與老練的犯罪組織掛勾的團體。幾世紀以來傳下來的規範而建立的法律制度,是主權國家之間建立嚴謹關係的工具,對於牽涉到在傳統觀念上無法被視為國家的實體,尤其是恐怖份子團體時,完全束手無策。

近年來,恐怖主義的禍害越來越惡毒,也發生多次兇殘的大屠殺,使交談與談判之路遇到更大的阻礙,增加了緊張情勢,並產生更嚴重的問題,尤其是在中東一帶。

即使如此,如果要贏得反恐怖主義之戰,不能只限於鎮壓和懲罰。訴諸武力時,即使是不得不然,也必須先大膽而徹底地分析恐怖攻擊背後的動機。反恐怖主義任務,也必須在政治和教育的層面上行使,一方面消除潛在的不義,因為這些不義往往逼人不顧一切地行使暴力;另一方面則本著“尊重任何情況下的人類生命”的理念,不斷地教育人們:人類團結合一,比起隨時發生的個人及民族的分裂,是有力得多的現實。

不得不進行反抗恐怖主義之戰時,國際法就必須制定合法的工具,規定有效的方法,來防止、監督和壓制罪行。不論如何,民主政府很清楚,使用武力反抗恐怖份子,並不能為自己違背了法律規定來自圓其說。只求成功而不考慮基本人權的政治決定,不能為人所接受,因為我們絕不可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教會的貢獻

9. “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瑪五 9)。這句話是一個召喚,召喚人在廣大的和平領域中工作,如果這句話不能回應我們內心深處無法壓抑的渴望與希望,又怎會在人心中引起如此強烈的迴響呢?如果不是因為天主本身就是和平的天主,締造和平的人又怎能稱為天主的子女呢?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在教會向世界各地宣揚的救恩福音中,訂定國家民族之間和平共存的原則,也包含在非常重要的教義內。

歷史教導我們,建立和平不能與“尊重倫理、合法的秩序”分離,正如古諺所說: “維護秩序,秩序就會保護你。”國際法必須確保,強權者的法律不致於占了優勢。國際法的基本目的是“以道德律取代軍事武力”(7),對違反者給以適當的制裁、受害者得到足夠的補償。這個法律也應該適用于某些政府領袖,他們違反了不侵犯人類尊嚴及權利的法律,卻以這是國家內政為藉口,逃避法律的制裁。

一九九七年一月十三日,我對教廷外交使節團的演說中提到,國際法是追求和平的首要工具:“長久以來,國際法都是戰爭與和平的法律。我相信它越來越被召喚成為一個和平的法律,以正義和團結為棟樑。在這種情況下,道德應該促成法律,制定法律時,道德甚至應擔負起先導的角色,以致於能指出正確及美善的道路。”(8)

教會的教導是汲取自許多基督徒思想家的哲學和神學反省,幾世紀以來,這些教導,在指引國際法,使其導向全人類的共同利益上,有了很重大的貢獻。尤其近些年來,歷任教宗深信:“為締造和平的人,正義的果實乃是在和平中種植的”(雅三 18),因而毫不猶疑地強調國際法做為和平保證的重要性。這是教會運用屬於她特有的許可權,在福音永恆的光照下,並藉著祈禱的幫助,所全力遵循的道路。

愛的文明

10. 在結論中,我感到需要再次重複,在世界上為建立真正的和平,必須在滿全的愛中實現正義。當然,法律是導向和平的首要途徑,人們也需要受教,知道尊重法律。然而,除非以愛來滿全正義,在這條路上我們達不到目的地。有時正義與仁愛看似是兩股對立的勢力。然而它們卻是一個實體的兩面,是人類生活中必須相互整合的兩個幅度。歷史經驗已證明的確如此。由歷史可知,正義往往無法讓自己從積怨、仇恨甚至殘忍中釋放出來。正義本身是不夠的。確實,它甚至會否定自己,如果它能接受那更強大的力量,也就是愛。

為此,我經常提醒基督徒及所有善心人士,為解決個人和民族的問題,寬恕是必須的。沒有寬恕就沒有和平!當我的思緒特別轉向巴勒斯坦和中東持續的危機時,我再說一次:使該地區人民長期飽受痛苦折磨的嚴重問題不可能獲得解決,除非人們做了決定,要超越簡單的正義思考模式,也能去接納寬恕的思考模式。

基督徒知道,天主之所以與人類建立關係,是因為“愛”。他在等待人們“愛”的回應。因此,“愛”也是人類關係中最崇高、最可貴的形式。“愛”必能給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賦予生氣,並擴展到國際秩序上。只有在“愛的文明”的統治下,人類才能獲得到真正永久的和平。

在新的一年的開始,我願向各位不同語言、宗教及文化的男女人士,再說一次這句古老的格言:“愛能征服一切”(Omnia vincit amor)。是的,世界各地親愛的弟兄姊妹,“愛”終能得到最後的勝利!願每一個人都能為加速這勝利的到來貢獻己力。因為那是每一個人內心最深切的盼望。

二○○三年十二月八日發自梵蒂岡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

註釋

2002年1月1日 世界和平日文告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

沒有寬恕就沒有正義
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

1. 今年,我們在世人矚目的九一一悲慘事件的陰影中慶祝世界和平日。那天發生了一件恐怖的罪行:在短短幾十分鐘裡,好幾千的無辜者慘遭殺害,他們中各個種族的人都有。從那時起,世界各地的人都深感自身的脆弱,並對未來開始產生了莫名的恐懼。面對此一情景,教會願對她所抱持的希望作見證,即教會深信:在人世變遷上,罪惡,即罪惡的奧秘(mysterium iniquitatis)並不具有最後的決定權。聖經中記述的救恩史,能燭照世界的整個歷史,它為我們指出,整個人類的歷史,有著天主的慈愛眷顧與關懷,他知道如何感化最冷酷的心,他也能使不毛之地長出美好的果實。

在2002年的開始,就是這個希望支持著教會:在今天的世界中,雖然「罪惡」似乎再度占了上風,但是借著天主的恩寵,這世界一定會改變,人心最崇高的渴望會得到滿全,真正的和平要當道得勢。

和平:正義與仁愛的功效

2. 最近發生的事件,包括前面提到的恐怖謀殺事件,促使我反省到一件事,就是每當想起在我生命中,特別是青年時代對我影響至深的歷史事件時,發自我內心深處的省思。

在我的思緒和祈禱中,常想到由於納粹與共產黨的極權統治,使許多民族及個人承受無以復加的痛苦,其中有我的許多朋友和熟人。我常常凝思這個揮之不去的問題:怎樣才能恢復那曾受暴力重創的道德與社會秩序呢?經過省思及參照聖經的啟示,我確信,除非以正義加上寬恕做為回應,否則無法完全恢復這破碎的秩序,真正和平的支柱是正義及來自於愛的寬恕。

3. 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要怎麼說明正義與寬恕是和平的泉源及先決條件呢?我以為,不論多麼困難,我們可以說、也必須說;它的困難在於人往往認為正義與寬恕是不能相容的。但寬恕是與憎恨、與報復相對立,卻不與正義相背。真正的和平其實是「正義的功效」(依卅二 17)。正如梵二大公會議所說,「造物主為人類社會安置了秩序,和平便是秩序的成果,應由渴求更完美正義的人們,見諸實行」(《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78)。一千五百多年來,在天主教會內一直迴響著聖奧斯定的教導:他提醒我們,在這世界上,我們應該建立、也能夠建立的和平,就是有正當秩序的和平,即秩序的和諧(參閱《天主之城》19,13)。因此真正的和平是正義的果實,是一種美德及法律保障,保證完全尊重人的權利與義務,並公平地分配利益與負擔。但是有鑒於個人及團體的有限及自我主義,人間的正義往往脆弱且不完美,因此正義的履行應該佐以寬恕,這樣才能徹底治癒創傷並重建紊亂的人類關係。這對處理那些不論是存在於個人層次或更廣泛的,甚至國際層次上的緊張關係,都是必要的。寬恕絕對不相反正義,因為寬恕並不表示免除培損補過的必要。毋寧說寬恕是正義的滿全,導向秩序的和諧,而秩序的和諧與短暫的掩旗息鼓不可同日而語,它是從深處治癒心靈的創傷。為得到這樣的治癒,正義和寬恕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這篇文告中,我願探討的就是與和平攸關的這兩個幅度。今年的世界和平日,能為全人類,特別是各國領袖,提供一個機會,即在面對許多持續地折磨這世界的嚴重問題時--首當其衝的就是那些有組織的恐怖主義所製造的新的暴力--省思正義及寬恕的必要。

恐怖主義的現實

4. 今天國際恐怖主義份子所攻擊的,正是那建基於正義與寬恕的和平。近幾年來,特別是自冷戰結束後,恐怖主義已發展成一個政治、經濟及技術相互勾結的精密網路,它跨越國界,擴及全世界。這是指由那些擁有龐大財力資源的恐怖組織,它們發展出影響深遠廣泛的策略,襲擊那些與恐怖份子所追求的目標毫無關係的無辜人民。

恐怖份子組織用他們的黨羽做武器,去打擊無自衛能力、毫不提防的人民時,就清楚地表示出灌輸給他們的必死之心。恐怖主義出自仇恨,導向隔離、懷疑及自我封閉。暴力上加暴力的慘劇接二連三發生,也把後來的世代牽連在內,使分裂的仇恨代代相傳。恐怖主義來自對人類生命的輕視。為此緣故,它不但犯下不可容忍的罪行,而且因為它訴諸於恐怖行動,當作政治及軍事手段,因此它本身就是一種攻擊人性的真正罪行。

5. 因此我們有保護自己、反對恐怖主義的權利;但為行使這權利──一如行使其它的權利,其所採取的方法與手段,必須尊重道德及法律的規範。我們應該正確無誤地指出犯罪的人,因為犯罪常是個人行為,不應把恐怖份子所屬的國家、種族或宗教牽扯進去。國際合作打擊恐怖份子的行動,也應該在政治、外交和經濟層面上有所作為,以決心和勇氣致力解決受壓迫及邊緣化的情況,因為這些情況能助長恐怖份子的意圖。事實上,在一些權利受長期踐踏,不公義被長期縱容的社會裡,比較容易滋生恐怖份子。

然而,我們還應堅定地聲明,絕不能以世界上的某些不正義,做為恐怖份子行暴的藉口;同時也應該指出,恐怖主義一心要使秩序徹底瓦解。其實,在被害者當中,首推數百萬計最難以承受國際團結崩潰的人民--也就是那些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他們本來就是貧窮度日,而在全球性的經濟和政治混亂中,受害最慘重的也會是他們。恐怖份子聲稱他們的行動是為了窮人,顯然是一個公開的謊言。

不可假借天主之名殺人!

6. 以恐怖行動殺人的人,滋長輕賤人性的心態,表現出對生命、對未來的絕望。在他們眼中,一切事物都是可憎的,都應被毀滅。恐怖份子認為他們所相信的真理或曾遭受的痛苦都是最大的,即使他們報之以殺害無辜,也是正當合理的。恐怖主義常常是狂熱的基本教義派所衍生的後果,以為個人能把自己對真理的看法,強迫其它人接受。其實,即使假定一個人得到了真理--往往只是有限的與未臻完美的方式--也絕不能強加給別人。良心上反映出天主自己的肖像(參閱創一 26-27),尊重人的良心,意思是說我們只能向他人提出真理,接受與否則是對方的事。以暴力的方式強迫他人接受自己所認為的真理,是違反人性的尊嚴,到最後也侵犯了我們所佩帶的肖像--天主。因此我們以為基本教義派是一種激烈地反對信仰天主的態度。恐怖主義不只是在利用人,也利用天主;把天主塑造成一個偶像,藉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7. 因此,沒有一位宗教領袖能容忍恐怖主義,更不用說去宣講了。以天主之名宣稱自己是恐怖份子,假天主之名對他人行使暴力,那是對宗教的褻瀆。恐怖份子的暴力與對神的信仰是自相矛盾;天主是人類的創造主,祂關心人類、愛護人類。暴力行為尤其相反我們對主基督的信仰,因為基督教導他的門徒這樣祈禱:「寬免我們的罪債,猶如我們也寬免得罪我們的人」(瑪六 12)。

基督徒遵守耶穌的教導及效法他的榜樣,相信慈悲為懷就是實踐生命中的真理:我們能夠、也應該富於仁愛,因為天主是愛,而他向我們顯示了他的仁愛(參閱若壹四 7-12)。天主為救贖我們而進入歷史之中,並借著受難日的痛苦事件,為復活主日的勝利預做準備。我們的天主是富於仁愛與寬恕的天主(參閱詠一○三 3-4,10-13)。因此耶穌對那些批評他不該與罪人一起進食的人說:「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瑪九 13)。基督的門徒,在祂救贖性的死亡與復活中受洗,必須常是富於仁愛與寬恕精神的人。

寬恕的必要

8. 但「寬恕」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為什麼應該寬恕別人呢?反省「寬恕」,必定免不了會碰到這些問題。不妨重提我在一九九七年世界和平日文告《寬恕他人,樂享和平》中曾說過的話,我願再次提醒,必須先把寬恕的精神植根於人們心中,然後才能成為一個社會的現實。只有當寬恕的倫理與文化盛行時,我們才能期待在社會的行為和法律制度中,能表現出「寬恕的政治」,透過寬恕的政治,正義才能取得更富人性的特色。

事實上,寬恕是一項個人的選擇,在內心決定掙脫以惡還惡的本性。這項選擇,多少反映出天主的愛,因為儘管我們有罪,天主仍然接納我們。基督的寬恕給我們立下最卓絕的榜樣,他在十字架上祈求:「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路廿三 34)。

因此,寬恕的根源和準則是來自於天主。但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能從人的正確推理來瞭解寬恕的意義。首先就是能根據人做錯事時,內在的體驗來瞭解。他體驗到人性的軟弱,希望別人對他寬大為懷。那麼,在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們的同時,我們為什麼不同樣對待別人呢?所有的人都希望有機會重新開始,不要永遠停留在自己的錯誤與過犯之中。他們都渴望放眼未來,能發現新的機會去信賴他人、為人獻身。

9. 由於寬恕是人的行為,更是個人在他與同儕關係中所採取的主動行為。但人基本上具有社會性,有各種的關係,透過這些關係,他們表達自己,不只是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因此在社會的層面上也絕對需要寬恕。家庭、團體、社會、國家及國際社會都需要實踐寬恕,使割裂的關係重新連接起來,跨越互相指責的情勢,克服歧視他人的誘惑。寬恕的能力是使未來社會充滿正義與團結的基礎。相反的,拒絕寬恕,尤其是若因為不能寬恕而導致衝突延續,會使人類的發展受到極大的影響。浪費人類資源於武器競賽,而不用於發展、和平與正義上。因著不能和好,使人類蒙受了多大的痛苦!由於不能寬恕,使進步受到了多大的延誤!和平是促進發展的必要條件,而只有透過寬恕,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和平。

寬恕是最好的途徑

10. 「寬恕」不是一個立刻就能瞭解或很容易接受的提議,在許多方面,「寬恕」是一個吊詭的訊息。其實,「寬恕」常常是以表面上一時的「失」,換來長期真正的「得」。暴力則恰好相反;它選擇了表面上一時的「得」,卻換來真正且永遠的「失」。寬恕也許看似軟弱,但要給予寬恕或接受寬恕,卻需要相當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勇氣。在某些方面看來,也許是縮小了自己,但它其實能引領我們進入更圓滿、更豐富的人性,使人散發出造物主的燦爛光輝。

為福音服務的牧職工作,使我覺得有責任,同時也有力量去堅持寬恕的必要。今天我再度作此呼籲,希望能激發人們對這主題加以嚴肅及成熟的思考,同時希望能在個人的心中以及在世界上各民族的關係中,廣泛地喚起心靈的覺醒。

11. 在省思「寬恕」時,我們自然會想到某些地方的衝突,它們無休止地加深仇恨、製造分裂,和一連串的個人及集體慘劇。我特別想到在聖地所發生的一切,聖地本是天主與人相遇的地方,是一個受祝福的地方,和平之子耶穌曾在那裡生活、死亡並自死亡中復活。

目前複雜棘手的國際局勢,更強烈地要求我們解決那持續了五十多年,時而強烈、時而緩和的以阿衝突。不斷地以恐怖行動和戰爭來因應,只會使情勢更不可收拾,也使各方面懷抱的希望減少,因此,必須代之以談判解決衝突。如果大家都有意讓正義與和好占上風,那麼每一方的權利和要求,都可以列入適當的考量,並以公正的方式取得平衡。我再一次呼籲在聖地蒙受上主鍾愛的人民,共同為開創一個相互尊重以及有建設性協議的新紀元而努力。

不同宗教間的瞭解與合作

12. 在這整個努力中,宗教領袖負有重大責任。基督宗教的各個教派以及世界各大宗教,必須共同合作,消除導致恐怖主義的社會及文化因素;教導人們瞭解人的偉大與尊嚴,培養天下一家的胸襟與情懷。這裡就特別涉及基督徒的合一及宗教相互間的交談與合作的領域,如何在開放的態度中共同促進世界和平。我尤其深信,猶太教、基督宗教及回教領袖必須率先公開譴責恐怖份子,並拒絕給予恐怖份子任何在宗教或道德上的合法性。

13. 蓄意謀殺無辜,不論在何時何地都是一項重大罪行,絕無任何例外,全世界的宗教領袖若能共同為此一真理作證,就能形成合乎倫理標準的大眾輿論,這是建立國際文明社會的先決條件,保證人人能在正義與自由中追求秩序的和諧。

各個宗教在承擔這項責任時,除了寬恕之道外,別無他途。寬恕開啟相互瞭解、尊重與信任的道路。各個宗教若能教導人們互相寬恕,就是締造和平,反對恐怖主義;因為在寬恕別人或請求他人寬恕時,人們知道有一個更高於他的「真理」;並在接受「真理」時,超越了自己。

為和平祈禱

14. 正因為這個緣故,為和平祈禱並不是致力和平工作之後的添加物。相反地,為和平祈禱是工作的核心,能使和平建立于秩序、正義及自由的基礎上。為和平祈禱,意思就是開放心靈,接納天主更新一切的大能。天主的恩寵神力,能消除人間種種阻礙和封閉,為和平打開大門;堅固並開擴人類大家庭的團結,突破分裂和衝突的攸久歷史。為和平祈禱就是為正義祈禱,為各國家、各民族自身及相互間的正當關係祈禱。此外,它也是為自由祈禱,特別是為宗教自由祈禱,這是每一個人的基本人權及民權。為和平祈禱表示期待天主的寬恕,也懇求有勇氣去寬恕那些冒犯了我們的人。

基於這些原因,我已邀請全世界的宗教代表,在二○○二年一月廿四日共聚于聖方濟的家鄉──亞西西,一起為和平祈禱。我們要藉這個方式顯示,真正的宗教信念是各民族間相互尊重、和諧相處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源;宗教信仰確實是消弭暴力及衝突的良方。在這個令人憂心忡忡的時刻,整個人類大家庭渴望聽到我們所懷希望的可靠理由。我們有意在亞西西宣揚的,就是這希望──以聖方濟自己所使用的美麗句子來說:我們祈求全能的天主,使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他和平的工具。

15. 沒有寬恕就沒有正義,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這就是我在此文告中,希望向信徒及非信徒、向所有關心全人類福祉及人類未來的善心人士所傳達的訊息。沒有寬恕就沒有正義,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這是我希望向那些對人類的未來負有責任的人士所講的話,希望他們在做任何重要的、困難的決定時,能為人的真正利益及人類的共同福祉著想。

沒有寬恕就沒有正義,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我要持續不斷地向那些因某種原因而懷恨在心,尋求報復或蓄意破壞的人士,再三重複這項提醒。

在今年的世界和平日,願所有信徒心中都能發出更熱切的祈禱,為恐怖主義的受害者、為他們受到重創的家人、為所有仍在承受恐怖主義與戰爭傷害及驚嚇的人們祈禱。願我們的祈禱之光也能普照那些行為殘酷、嚴重侵犯天主及人類的人,願他們能自我反省,意識到自己的罪;願他們能放棄一切暴力的意圖,進而請求寬恕。在這動盪不安的時代,願人類大家庭能找到正義與仁愛相偕所帶來的真正且永久的和平!

2001年12月8日發自梵蒂岡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

天主教臺灣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恭譯

Go to top